今日湖北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图片内容页

文章详情

勤廉江西史鉴 | 成就“三不朽” 千古称一圣

2022-10-09 纪委 210
勤廉江西史鉴『47』成就“三不朽”&; 千古称一圣——王阳明的故事  王阳明(1472—1529年),名守仁,字伯安,自号阳明子,浙江余姚人,明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,心学之集大成者。后世学者称他为...
勤廉江西史鉴『47』
成就“三不朽”  千古称一圣
——王阳明的故事

  王阳明(1472—1529年),名守仁,字伯安,自号阳明子,浙江余姚人,明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,心学之集大成者。后世学者称他为“明第一流人物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皆居绝顶”。
  王阳明少年时已立志做“第一等事”,一心想成为“圣人”。但要如何达成,他还有不少疑问。为此,王阳明17岁奉父命来南昌成婚之后,便抛家舍业,在江西四处游历,求访问教,历时近三年。著名理学家娄谅提示他,“圣人必学而至”“学者须亲务”,这才将王阳明从“云端”拉到“地面”。

王阳明画像

  王阳明任刑部主事后,敢于责众,正风除弊。他督查牢务发现,当时狱吏们克扣犯人口粮用于养猪,共分其利,而囚犯只能吃劣质食物。此事相沿成习,连刑部堂官都已默许。王阳明见此,立即命令将所养之猪宰杀,分给犯人食用,并通告全狱,如再发生此类事情,将严惩不贷。

  正德年间,太监刘瑾擅权,为正直官员所不齿。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上疏请求严惩阉宦,但在刘瑾的唆使下,正德皇帝将戴铣拿解北京实施廷杖。此时王阳明人微言轻,但他仍然挺身而出,上疏营救,抨击宦官专权。他也因此得罪了刘瑾,被贬到“穷荒不文”的贵州龙场担任驿丞,跌至人生低谷。

  在龙场,王阳明没有一蹶不振,而是坚持讲学不辍,积极教导开化当地人,受到民众爱戴。此间,他对《大学》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,认识到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食物者误也”,成为“圣人”的路径不在“外物”而在“吾性”,并写下著名的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,史称“龙场悟道”。

  正德五年(1510年),王阳明复起,出任吉安府庐陵知县。明代吉安强宗豪右不少,民风好讼。为整肃“讼风”,王阳明恢复申明亭,鼓励里老承担教化乡民的责任,惩治邪恶,褒扬良善,并强化里甲制度,加强基层管理。江西镇守中官(朝廷派到地方监管征税的太监)搜刮地方物产,加重百姓负担,导致民变频发。王阳明到任后,体察民间疾苦,与宦官斗争,多次上疏,最终使加派减免,庐陵百姓无不欢腾。

  正德十一年(1516年),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南赣巡抚,前往平定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省接壤地区的流民动乱。此前,此处“山贼”屡遭镇压,却无长久效果,反而声势日盛。王阳明到任后,推行一系列平贼举措:清除内奸,行连坐法;训练民兵,筹集粮饷。他亲自上阵,出敌不意,声东击西,剿抚并用,迅速平定动乱,成功破除“山中贼”。

  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王阳明深知,只有破除流民的为贼之心,才能从根本上彻底平乱,实现长治久安。为此,他在南赣地区厉行“十家牌法”,颁行南赣乡约,兴办社学,推行教化,维护社会秩序,保境安民。曾国藩说,“王阳明矫正旧风气,开出新风气,功不在禹下”,认为王阳明革新风气,功劳不在大禹治水之下。

  宁王朱宸濠筹划谋反之时,曾派人至赣州,以功名利禄引诱王阳明。但王阳明在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,后来更是用奇谋迅速平定叛乱,将宁王生擒,避免了生灵涂炭。王阳明的“功业”至此到达顶峰,“致良知”之说也在赣州首次提出。

  嘉靖七年(1529年),王阳明与世长辞,遗言说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这八个字是对他一生的概括,也是对世人最后的教诲。他不畏权贵、正风除弊、为民请命、匡扶社稷,践行着他“亲民”“致良知”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为后人作出典范。